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早酒馆里的“小美满”——监利推动劳务品牌兴产富民观察

点击次数:更新时间:2024-09-10 13:51:29来源:欧宝官网app客户端下载【打印】

  一方小桌,一壶粮酒,几碟卤菜,再来两个刚出笼的包子

  4月的清晨,还有些许凉意,这顿早酒,是监利的小龙虾养殖户对自己半夜起来撩籇子的犒赏。

  又到小龙虾上市季,在“早酒之乡”监利的乡镇、集市街头,随着乡亲们“钱路子”的变化,早酒摊愈发热闹,也让监利人耳熟能详的3种生计:做包子、养小龙虾、酿粮食酒,生生不息。

  对于人口总数超过150万的监利来说,这些生计是数十万人的立身之本,他们在家耕耘、在外奔波的同时,也让“监利面点师”“监利龙虾养殖能匠”“监利古法酿酒师”等劳务品牌声名远扬,先后荣获“湖北省十大劳务品牌”和“湖北省重点劳务品牌”称号。

  今年1月,第五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发布,监利市“三引三力”推动劳务品牌兴产富民的实践,成为全国17个入选案例之一,也是湖北省唯一入选案例。

  清明时节,春和景明,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走进这座“大爱之城”,感受老百姓的“小美满”,看劳务品牌如何兴产富民。

  “往常六七点才有过早的,现在凌晨三四点就有客来了,都是刚卖完小龙虾的老乡,大多数都要喝点早酒。”清明过后,小龙虾供应量一天比一天大。在毛市镇大街上,文银宝的早餐店里,也一天比一天热闹,营业时间也在不断提前。

  虾农的日子滋润起来后,当初由码头工人兴起的早酒文化,也泛出了新意。文银宝和记者说,每年到了卖虾季,店里营业额就会翻番,一天能有两千多元。

  隔壁分盐镇铁咀湖村村民杨燕山,家里有8亩虾稻,当天同两位乡亲一起在毛市镇上卖完虾,点了两个锅仔、两碟卤菜,小酌起来。“最近小龙虾价格不错,今天卖了30斤,有八九百块钱收入。”杨燕山呷了一口酒说,“价好嘛,哪个不想多卖点?我半夜就起来撩籇子。现在喝点,回去睡得更香。”

  与文银宝的店相隔不足百米,就是夏小清的小龙虾收购点,虾农在门口排队称重,屋内十多位阿姨麻利分拣。“根据大小分为4个等级,最大的批发价五十多,越大越俏。”老板指着门口一辆正在上货的小货车向记者介绍,“这一车发到长沙,最远我们还卖到了内蒙古。”

  养虾收虾能赚钱,做包子做早餐也跟着“吃香”。街的另一头,就是文银宝的新店,今年五一就会开业,刚装修的店面格外亮堂。

  作为全国小龙虾第一县,监利的小龙虾产量已连续11年蝉联全国第一。量大更要质优,是监利市对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。

  量大源自广袤的水域和稻田,质优则取决于养虾的人。近年来,监利大力开展稻虾共作培训到村社、现场教学进池边,众多农民转变为技术能手,10万多农户依靠小龙虾养殖增收致富。

  荣获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“小龙虾养殖工匠”的三洲镇沙堤村养虾大户胡关羽,就是这里面代表。当过兵、干过村支书的胡关羽,2010年开始养殖小龙虾,一开始是买书“边学边摸索”,现在是“边养边教学”。他把自己14年来总结的养虾经验拍成视频,在平台上与虾农分享,还总结出了通俗易懂的“养虾十大坑”。

  在一位位“胡关羽”的努力下,“双水双绿”新模式在监利得以快速推广,“监利龙虾”先后荣获世界地理标志产业博览会金奖,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。

  毛市中学的路口,一家挂着“毛市佬”招牌的早餐店前,蒸笼里飘出香气,食客接踵而至。“别看毛市街就这么大,包子店不算多,但咱们这里的包子师傅可是出了名的。”老板秦大姐一脸自豪。

  “监利主要产稻,几乎不产小麦,却有超过15万面点师在外发展。”监利市面点师协会会长段正辉介绍,因监利毗邻长江,自古水运发达,码头工人在此停留就餐,馒头、包子等面点方便又实惠,居民逐渐掌握各类面点制作手艺并代代相传。“上世纪80年代,毛市镇农民最先凭着包子馒头的手艺外出谋生,很快涌现出不少万元户。”

  一块案板、两根擀面杖,成为当年很多监利三口之家的生计。早期的监利面点师多以个体分散经营为主,因此监利很长时间没叫得响的面点品牌。为改变这一现状,监利成立了面点师协会,并于2017年成立湖北毛市佬品牌管理有限公司,做强“毛市佬”品牌。

  “人多”不一定“势众”。随着劳动力愈发“金贵”,产业的发展不能只看规模,效率同样重要。为此,监利连续多年举办面点美食文化节、面点师培训暨技能比武大赛等活动,引导能人返乡创业,引领面点产业升级。

  2022年10月,在外做了30年包子生意的余双红回到毛市镇,成立了荆州市诸神食品有限公司,新建的智能化面点生产线元钱。

  “过去的作坊式加工,发酵、和面、剁馅、包包子、蒸包子,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劳动,劳动强度大,对技术方面的要求也高。凌晨两三点起床,晚上十点才睡。如果下午还要做生意,夫妻俩只能换着休息。”公司负责人余双红介绍,智能化生产模式不仅节省大量人工,口感和品质也更稳定。手工鲜包、水饺、馄饨也一直供不应求,目前正在与人社部门合作,招聘培训手工工人,帮助更多乡亲就业创业。

  监利市人社局局长吴军介绍,目前全市15万多名面点师在全国各地开办包子店5万多家,其中品牌连锁店2万多家,带动全国近50万人就业,年营业额达300亿元。

  鱼米之乡的监利,一直盛行利用余粮酿酒之风,古老的酿酒工艺世代传承,至今已经有1800余年历史。

  上世纪90年代起,监利散装白酒长期畅销以武汉为中心的十多个大中城市,挂着“监利粮酒”四个大字的粮油店,一度成为武汉小巷一景。

  随着白酒流通模式的更替,监利散装白酒的名头不再那么“出众”,但早酒文化的历久弥新,让监利酒焕发新生。

  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,监利的程集古镇火了,每天涌进上万游客。游七彩花田、品程集粮酒、逛明清古街,成了古镇新名片。

  “古法小曲、单粮配醅分窖取酒、多酒调和,是聪明智慧的监利人,将东西南北千年的酿造技术进行融合,形成的监利酿酒工艺,也称之为监利酒的三法”在古镇老街,专门布置了一条程集粮酒传统生产线,一旁的解说将监利古法酿酒工艺娓娓道来。由著名书法家王遐举、王轶猛题写酒名的“文昌古宫酒”和“程集粮液”,成为古镇独特风景。

  坐落在程集镇堤头街的大堤坊酒业,去年刚推出了“监利古法酿酒师”手作酒。“全程手工,连酒曲都是人工碾碎的。一壶三斤八两,售价三百多元,市场反响还不错。”陈程是大堤坊酒业第三代掌门人,也是监利众多古法酿酒师之一,“程集是监利酿酒大镇,我爷爷从70年代开始酿酒,现在父亲把手艺又传给了我。”

  去年初,监利市成立了酒业协会,推动古法酿酒师劳务品牌建设,并将每年农历二月初二“龙抬头”节确定为酒业协会活动日。

  如今,“监利粮酒”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“监利古法酿酒技艺”成功申报为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遍布监利城乡的大小酿酒企业300多家,古法酿酒师2000余人,相关从业人员1.5万余人,形成了监粮苦荞酒、楚池酒、芳良酒、杨林关酒、大堤坊酒、古月坊酒、水之参酒等品牌,全市酒业链综合产值约72亿元。

  清晨时分,聚在街头巷尾的小摊点,一边享用早餐,一边品饮小酒,这种生活习俗熏陶出监利人热情好客、乐于交流的性格特质。

  早酒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劳动价值观、独特职业技能、优质服务理念等核心内容,对于从事需要频繁人际互动的岗位具有天然优势。

  利用地域特色文化,引入关键要素、激发内在动力,通过劳务品牌建设,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,促进就业增收,成功实现劳务品牌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地融合,实现兴产富民的目标。监利市这一实践,为别的地方如何依托地方特色资源,打造劳务品牌,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。

  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荆州新闻网、荆州广播电视台”的全部作品,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
  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标注明确来源:荆州新闻网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。